[:tw]小時候讀古文詩詞,當他們提到季節時令有很多(像是很浪漫的)寫法,但事實上又不知道實際是什麼意思,現在懂得寫「愛在深秋」就已經很厲害啦。想裝浪漫文雅?記住以下的簡介吧[:hk]細細個讀古文詩詞(都係細細個先會讀),佢哋講季節呀時令呀嗰啲有好多(好似好浪漫嘅)寫法,但又唔知實際點解喎,而家啲人識寫「愛在深秋」就已經好勁啦。想識睇又識用?以下簡介幫到你[:]
Continue reading【史學生筆記】日曆是誰寫的?--細說曆法
簡單而言,曆法是人類用來量度日子時間的系統。作為現代人,我們很難想像日子、時間在沒有準確計算的情況下,如何生活、約會、工作。所以,古今中外,只要有人類的文化,就有無數曆法的編寫。
上回提到,曆法的編寫不外乎觀察圍繞太陽或月亮的週期,然後換算成日子。故此,曆法本身和天文學(觀測天象)、數學(計算紀錄)及氣象學息息相關,與此同時,不同曆法的發展和該曆法的用途也有莫大關係,比如說農耕民族的曆法,必然與農業相關,方便人民適時耕作的。
在考古研究中,估計早至石器時代已經有簡單的曆法存在,考古學家在各遺址裡都發現有不同的測量太陽或其他天體的簡單工具,從農業發展的情況亦可見他們已經懂得依節氣春耕秋收。及至信史年代(即是商朝),文字上亦散落關於節氣、曆法的記載。
另外,曆法的編寫除了是一種科學研究以外,更重要的是權力的象徵。只有一個有權威的政權,方才有能力去研究和實行一套新的曆法(通常聲稱更精準可靠),要令全國人民都奉行這套曆法,是需要很大的政治能量的(特別從前大部份人民都不識字,亦沒有Internet)。所以(其實不單是)中國的歷代帝皇都會自設年號,佔領日子的擁有權,以自己為紀年的單位(連基督教都是這樣做的)。
日曆是誰編寫的(發明是另一回事,通常都是科學家啦)?其實編寫日曆,跟編寫歷史的過程差不多,總是由當權政府(朝廷)委派科學家(官員)去編寫,然後制定哪一個日曆是正統(畢竟政府行政需要一個標準化的日曆才能夠實行),唯一的不同,在於新朝代並不需要銷毀前朝的曆法,所以能夠參考的古曆法保存得相對較好。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維基看看曆法的名字和作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E%86%E6%B3%95
到現在,依然有不少的人建議修訂日曆,希望將曆法更進一步(因為人類還在追求更加精準的日曆,而現代的監測儀器也更精確了),又或者將傳統日曆融入公曆之中(解決兩曆並行的問題)。
農曆=陰曆?--細說曆法--【史學生筆記】
冬至是計農曆嗎?
廿四節氣這些中國傳統智慧一定是以農曆計算吧?
農曆=陰曆?
其實全世界的曆法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雖然世界各地的人類自古以來都分別制定不同的曆法去計算時日,但總結至今都是圍繞這三個不同的方法去制定的。
陽曆,即是太陽曆,顧名思義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週期來編制的曆法,據說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是由埃及人發明的。
陰曆,古稱太陰曆,又或者月亮曆,是根據月亮運行的週期(月相)來編制的曆法,目前純粹的陰曆有伊斯蘭曆。
而陰陽曆,則是結合日月運行週期而編訂的曆法。其實大部份被稱為「陰曆」的日曆都是陰陽曆,包括中國、日本、朝鮮等日曆。
我們日常講的農曆/舊曆(中國傳統農曆),是陰陽曆的一種,以太陽週期為一年、月亮的朔望月為一月,然後加入閏月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所以,將農曆翻譯為 Lunar Calendar (甚至稱為陰曆)其實是蠻容易引起誤會的,因為陰曆的英文也是 Lunar Calendar (意思為月亮的日曆)。
至於我們現在用的西曆/新曆,又稱格里曆,則完全是太陽曆,一年365又4份之1日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所以每四年又會有一個閏年(在2月底多加一天),去維持日曆和太陽週期的一致。至於每個月的日子,就與月亮週期沒有關係了,要知道月圓月缺,必須要翻查農曆才知道。
古人將冬至到明年冬至的日子,分割為24段,稱為節氣,依次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這些節氣與天氣的轉變有莫大關係,以往主要作為農耕用途,是以太陽運行角度(每15°為一節氣)去計算的,所以農曆和西曆中都可以計算得到。
傳統農曆還會計算閏月、干支等,且待下回再談。
死人都要搶?-棺艇--【史學生筆記】
十九世紀末,大量中國華工遠赴外地謀生,香港因著地利及各種條件,成為了出國歸來的中轉站。除了大量僑客、貨物過路之外,希望回鄉安葬的華工遺體自然也是經香港運回中國各地(主要為廣東省)。當時,經由各地同鄉會、會館聯繫搭路,由水路經香港東華義莊運回原藉安葬已經成為經常性安排。
最初,當地同鄉會、會館在埋葬遺體一定年期後,再去「起骨」,將骨殖以鐵、木、甚至藤條箱收藏,以備越洋歸鄉。這種原籍安葬的義舉因為東華義莊居中參與,變得更大規模及系統化,東華醫院十多名總理多為商人,具龐大的商業網絡,偏佈亞洲、大洋洲及美洲,與各地會館皆有聯繫。
由海外運回來的骨殖,在遠洋的航程中固然困難重重,需時無法預計。即使運到中轉站,被東華義莊有系統地接收之後,依舊困難重重。當時的交通和訊息傳遞都沒有現代發達,聯絡、運輸所需要的力氣就更大。
東華在香港接收來自海外的棺骨後,會先刊登招領廣告、聯絡先人原籍的會館,再安排棺艇(俗稱蝦苟艇,蝦苟艇原是小型漁船,因棺木骨殖要循水路運送回鄉而廣為所用)運回內地。
蝦苟艇時常遇上擄掠、勒索、海難。為了守護先人而喪命,並不罕見。以下搜集部份蝦苟艇遇險的記載,省港罷工結束後,珠江水路盜賊如毛,相信不為文字所紀錄的劫掠更多。
1926年,蝦苟艇駛至廣東省新會天河時,「突被匪徒刦掠殆盡」。禍不單行,該艇駛至三水地方時,再度被劫。同月,另一艘蝦苟艇於在順德時「匪峰擁過船,搜掠一空;所最慘者,勒索不遂,盡將船上各伴毆打,遍體鱗傷,有一舵工因傷弊命」,其他艇家之後亦「畏縮不前」,東華醫院後致信政府通緝匪徙,又求「切實保護」東華的蝦苟艇,政府數月後回信答應。
同年,省港大罷工期間,蝦苟艇又在寶安縣被糾察扣留,指「不合手續,破壞罷工條件」,要將該艇充公。翌年,又有蝦苟艇駛到崖門一帶「颶風大作」,「船被吹上草墶」,後擱置海邊,至四個月後,政府知其慈善性質,遂用160元僱數十名工人前往帶船落水。
1928年6月,東華的蝦苟艇運送兩具棺木回鄉,在順德大洲海面李家沙遭土匪截擄,後被國民革命海軍查起,東華聯絡有關人士處理。
雖然回鄉之路困難重重,百多年來經東華義莊共處理了十萬宗的原藉安葬服務,至於其他渠道的落業歸根,委實難以統計。
系列文章:
【千里回鄉‧落葉歸根】之一:落葉歸根-死都要返鄉下
【千里回鄉‧落葉歸根】之二:死人都要搶?-棺艇
參考資料:
《東華義莊歷史及檔案》http://www.tungwah.org.hk/museum/coffinhome_archives.pdf
《省港大罷工影響下的東華義莊》 http://leungpolung.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11.html
《東華義莊的歷史與文化承傳》http://www.tungwah.org.hk/museum/coffinhomehist.pdf
葉漢明:《東華義莊與寰球慈善網絡──檔案文獻資料的印證與啟示》,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
丁新豹:《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
落葉歸根-死都要返鄉下--【史學生筆記】
電影《落葉歸根》講述在外打工的老趙,為了完成好友兼同鄉老劉的遺願,揹着他的屍體千里還鄉安葬,是為「落葉歸根」。途中發生各種情節不敍,但這個在現代人看來有些可笑的事情其實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
死後回鄉下葬「落葉歸根」是一個重要的傳統概念,特別是有祖墳的家族,子弟無論在哪裡身故都會運回去安葬,與宗親一起享受後人的香火,免得成為孤魂野鬼。這個自古以來一直奉行的傳統,在十九世紀因淘金熱和「賣豬仔」往外地的華工潮中受到了挑戰,大量華工在遙遠的外地客死異鄉要怎樣運回遺體呢?
1848年及1850年,美國三藩市及澳洲墨爾本先後發現金礦,淘金致富衣錦還鄉的淘金夢吸引了大量華人(自願或被騙)前往淘金(或最後變成打工)。這些華工的工作環境充滿危機,工時亦非常長,死亡率十分高。根據東華義莊的資料,十八至二十世紀約有三百萬華人到世界各地工作,很多希望死後運回原籍安葬。1870年,一份加州報章報導一批1200名華工的遺骸運回中國,相信他們是興建美國中部太平洋鐵路期間喪生的華工。
初期海外沒設立華人永遠墳場,而華工本身亦較希望落葉歸根,故當時同鄉會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處理身後事,以完原籍安葬之夢。然而,這個身後旅程漫長而艱險。
以轉口港聞名的香港,在這落葉歸根的路上,擔當重要的樞紐角色。海外華人會館與東華聯絡,由香港東華義莊作為中轉站,將骨殖或棺柩透過國內同鄉會組織運回原籍。百多年來,東華成為世界華人落葉歸根的樞紐,共處理數以十萬宗的原籍安葬服務。
系列文章:
【千里回鄉‧落葉歸根】之一:落葉歸根-死都要返鄉下
【千里回鄉‧落葉歸根】之二:死人都要搶?-棺艇
參考資料:
《東華義莊歷史及檔案》http://www.tungwah.org.hk/museum/coffinhome_archives.pdf
《省港大罷工影響下的東華義莊》 http://leungpolung.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11.html
《東華義莊的歷史與文化承傳》http://www.tungwah.org.hk/museum/coffinhomehist.pdf
葉漢明:《東華義莊與寰球慈善網絡──檔案文獻資料的印證與啟示》,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
丁新豹:《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